宁德储能网:2025年9月12日,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正式发布《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申报方向指引(2025年)》,文件锚定交通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坐标。其中,“源—网—荷—储—充”一体化项目的系统性规划,成为本次指引的亮点之一。
该模式通过整合能源生产、传输、消耗、存储与充电全链条,在交通场景中构建起智能协同的能源网络,不仅为储能技术开拓了交通领域的应用新赛道,更以创新驱动的姿态释放出交通能源转型的澎湃动能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驱动下,交通领域作为能耗与碳排放的重要来源,绿色转型势在必行。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转型的关键路径。《指引》明确将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方向,凸显了储能技术在交通场景中的核心地位——通过优化能源供需匹配、保障系统稳定运行,储能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。
交通与能源融合并非新概念。2025年4月,交通运输部联合十部门发布的《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》已设定具体目标:到2027年,交通行业终端用能中电力占比需达10%,交通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,且就地消纳比例持续提升;到2035年,交通用电比例保持高位,交通设施开发的绿色电力优先本地利用。这些量化指标为交通能源融合明确了实施路径,也为储能行业拓展了市场空间。
《指引》重点推进的“源—网—荷—储—充”项目,是一套协同联动的能源系统。“源”指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;“网”为电力传输通道;“荷”涵盖电动汽车、交通枢纽设备等用电主体;“储”是核心储能系统;“充”指向交通工具的充电环节。在该体系中,储能技术发挥关键调节功能,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存储低价电能,高峰期释放以缓解供电压力,既降低电网运行成本,又提升充电设施使用效率,适用于高速服务区、城市公交场站等多类场景。
《指引》还提出构建(近)零碳交通基础设施的目标,储能技术是重要支撑。分布式智能微电网可整合清洁能源,储能系统存储过剩电能,保障风光发电间歇性场景下的电网稳定;储能技术通过“削峰填谷”提升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,配合虚拟电厂整合储能设备与分布式电站资源,实现灵活电力调控,为(近)零碳交通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框架。
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也是《指引》的重点方向。此类站点集燃油、燃气、充电、加氢功能于一体,储能系统作为“稳定器”在充电高峰期补充电能避免电网过载,在制氢过程中存储多余电能供设备复用,实现能源高效循环与低碳运营。
对储能行业而言,《指引》的发布创造了重要发展机遇。交通与能源融合项目推进将显著提升交通场景对储能设备的需求,电池储能、超级电容储能等技术可在高速公路、城市交通枢纽、综合能源补给站等场景广泛应用;储能企业可与交通领域伙伴深化合作,例如联合充电桩运营商开发“储能+充电”一体化方案,或与综合能源补给站运营商合作提供储能系统建设与运维服务,共同探索低碳智能运营模式。
《指引》的落地为储能行业在交通领域的突破性发展锚定了清晰坐标。面对历史性机遇,储能企业需双管齐下。在技术端,聚焦电池安全体系革新、循环寿命延长及能量密度提升,通过材料创新与智能管理系统优化,实现降本增效;在生态端,深化与车企、交通运营商的战略协同,从场景需求出发定制化开发,如公交/物流电动化储能模块、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等。
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赋能下,储能将加速成为交通能源转型的核心枢纽——不仅推动电动化、智能化交通网络高效运行,更通过车网互动(V2G)、光储充一体化等创新模式,打通能源生产-存储-消费的全链条闭环。
具体原文如下:
分享到:
声明:网站中发布的内容转载于网络,文章中如有涉及到广告信息请自行甄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第一时间删除!发布者:马克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iedai.com/5060.html